直击2021非遗传承与现代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

2021-10-18   发布人:王乐怡

1016日,由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浙江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主办,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与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承办的2021非遗传承与现代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于浙江师范大学图文信息中心七楼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邀请到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以非遗文化研究、传承、保护为中心议题展开分享和讨论。



上午,由彭伟文副教授主持的特邀专家主题发言以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题为《新时代坚守非遗保护传承的初心与使命》的报告开始。萧放教授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2004年以来中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理念与具体措施及相关文件,厘清了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逻辑思路与历史进程。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高丙中教授以“非遗”这个词的“横空出世”展开了题为《非遗学的建设与新文科的探索》的报告,指出非遗保护已成为一种社会运动,有利于促成制度创新。他认为,如今中国社会科学陷于国内调查研究,文理科之间有明显区隔,学科之间形成壁垒,因此在此机遇下,他提出重建中国学术,并提倡通过制度创新支持,放弃学科级别,创造新文科建设下的非遗学。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林继富教授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振兴:转换逻辑与实践路径》的报告,他简要介绍了社会转型期乡村文化面临的困境,指出了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以此引入主题,提出“乡村”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换逻辑。

  


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杨和平则以《非遗表演类项目保护与传承的“浙江经验”》为题展开报告,旨在推进表演类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深入发展。在报告中,他利用自己丰富的非遗保护实践经验,为与会学者介绍了浙江非遗保护的先进经验,高度赞扬了浙江在非遗保护上的成就,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遗传承人保护的重要性。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菅丰教授以远程参与的方式作了《UNESCO的无形文化遗产制度能保护文化多样性吗?——全球化时代普遍价值与地方性价值的相克》的报告。菅丰教授以斗牛为例,通过探讨斗牛等以动物相斗的地域文化与UNESCO非遗制度之间的关系,指出原本应该保护文化多样性的UNESCO非遗制度,由于在全球化背景下,摇摆于尊重地方性逻辑的文化相对主义和以全球化逻辑为背书的普遍主义之间,并未能完全实现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菅丰教授的报告和萧放教授的报告,无意之间形成了跨时空的国际学术对话,不同国家的学者围绕非遗研究体现了共通的学术兴趣和人文关怀,也彰显了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学术和社会意义。




下午,专家发言部分由钟朝芳教授和彭纲教授主持。来自韩国高丽大学的曹暻根教授和来自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的罗素·汤姆教授分别以在线方式发表研究报告。曹暻根教授结合本国文化背景,通过韩国传统影视文化以及潮流组合引起的社会关注,讲述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与全球化方面的渗透,越来越多外来文化得以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展现。



罗素·汤姆教授分享了《价值设计与设计价值——策略设计在非设计学科中的作用》主题论文。他从设计生态学的角度介绍了设计与人、设计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并表示设计的思维模式会影响设计产品的诞生,我们需要明白设计的目的,及确定该设计能解决的问题或实现的价值。罗素教授的分享为非遗文创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参会的地方学者和青年学者也以“非遗”为中心议题,分享了自己的学术成果和见解。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潘路路则以当下中国非遗题材电视纪录片为例,介绍了现代生活与中国非遗。 

 


婺州窑烧造技艺非遗传承人顾童老师进行了以《瓷印传承进校园,融入职业教育》为题的报告。婺窑瓷印是将印蜕复刻至主人杯上,美其名曰“铭记一辈子”,每枚瓷印、每个杯子都凝聚着美好的祝福。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朱思怡论文的主题是《经济结构变革中义乌红糖产业复兴与本体性安全》,讲述了义乌红糖从濒临消失到再次复兴的过程。

  


山东大学高等儒学研究院博士生陈杭勋在线分享了《民间宗教场所景区化过程中信仰空间的重构与分化——以永康胡公信仰为例》的研究报告。陈杭勋的报告以国家级非遗方岩庙会展开,从浙江永康籍北宋官员胡则成神过程的梳理开始,探讨了永康胡公信仰自20世纪80年代复苏起至今,从方岩山这个单一信仰中心分化为方岩山和胡公陵园两个中心并存的过程。

  


我校陈映婕副教授和宣炳善副教授分别对当天下午的两场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下午五时许,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报告和研讨圆满结束。